冠豸山
冠豸山,位于连城县城东郊,距城区1公里,宋称“东田石”。元称“莲峰山”。明代名儒黄公甫,在滴珠岩上题刻字高2米、刚劲有力的“冠廌 ”二字(廌为豸的古体字)。相传獬豸为古时灵兽,能辨曲直,遇恶人则以角触之,旧时执法官之帽即为“獬豸冠”,由于豸冠的含义正好符合历代连城人民祈盼执法无私、公正廉明盛世到来的愿望,于是莲峰山渐次淡忘,冠豸山成了正名。
正面登山,上百余级缓坡,有一株枝干遒劲的百年老松挺立岗阜,为迎客松。再登逶迤山路,两侧岩壁峭立,中通一峡谷,流泉淙淙,为“苍玉峡”,过峡,登阶300余米,路边岩上设一座四廊柱盖顶凉亭供游人歇足,曰“松风亭”。逶迤再登百余米,为“半云亭”。与亭紧相连,峭壁上开凿十几步磴道,垂直如梯,人需攀援附壁而上,称“丹梯云栈”。由此过云峰堑门,曲折前行,抵达滴珠岩,此岩高壁峭立,荟萃全山摩崖石刻精品。前行即为“凝碧山房”,依崖构筑成方形框架式双层高楼,柱梁窗棂雕饰古朴,色彩艳丽,屋面琉璃碧瓦,飞檐翘角,古雅壮观。凝碧山房楼北高阜为“仰云亭”。
冠豸山顶为主峰灵芝峰与五老峰。灵芝峰相对高度为660.8米,是冠豸山最高主峰,形似一朵千年灵芝,故有此名。其西南向为五老峰,登崎岖险道,上峰顶平坦开阔,可容数百人。伫立峰顶,往西眺望,城郭隐约,村落点点,千顷平畴,绿浪起伏。往东放眼,层峦叠嶂,如海浪涌来。五老峰与灵芝峰之间有一天然裂隙,游人到此,翘首青天一线,两壁夹立,峭拔千仞,直接霄汉,称“一线天”。一线天口有方井“金字泉”,其水清甜,为煮茶上品。自一线天向东行,经蚁蚣路,可达“寿星峦”,此峦活脱一个头颅浑圆,弯腰行进的老人。扶栏而上,峦顶有长寿亭。亭之南面峭壁上有罗丹的“人长寿”巨幅摩崖石刻,峦、亭、字互为烘衬。从寿星峦下奇险天梯,穿过浓荫蔽日的山谷,眼前突现一冲天石柱,相对高度54.1米,巍然挺立于深谷,古人称“照天烛”。因颇具阳刚之气,现人称“生命之根”。与照天烛毗邻,数块形态各异、体积巨大的崩塌岩石互相堆叠架构,形成内部秀石林立、幽深且阔卓的洞穴,称“莲花洞”。内有古桌石凳,清泉自岩壁石隙涌出,潺潺流入一池。炎夏凉风习习,寒冬温暖如春。出莲花洞口,可见五块与山体相连的岩石,称“五姐妹石”。灵芝峰侧有一处由崩塌岩石叠垒而成呈三角形约10平方米的岩洞,名“雪洞”,这里凉风习习,十分清爽,岩壁上白斑点点,像飘洒的雪花。
由寿星峦南行,有一山包形似鲤鱼,其背脊上凿300多级石阶,陡峭如梯,称“鲤鱼背”,是通“石门湖”必经之路。走下鲤鱼背,穿过大峡谷,有座歇憩凉亭,为“必达亭”。其西侧攀登200余级的天梯般垂直的石阶方能到达峰顶,名为“揽月峰”。峰下有一条大峡谷,长着一丛丛、一簇簇的香桄榔,称“桄榔谷”。其叶片交错,将阳光分割成斑斑点点光怪陆离的美丽图案。它的茂密根系使地上的沙质路变成一条软绵绵、颤悠悠的“棉花路”。一泓山泉经桃榔谷流向谷口,滴水穿石造就两潭,蓄成两注翡翠之液,水流一波三折,称“三叠潭”。过三叠潭可到石门湖的水上码头“香兰亭”。
冠豸山的人文以书院著称。书院建于宋、明、清者居多。“仰止亭”,位于灵芝峰下西侧,为文亨罗氏太郎于宋太宗淳化年间兴建,是一个三层圆状八角亭书斋。南宋建炎二年至绍兴元年(1128—1131)的4年间,福建四大理学家之一的罗从彦到此讲学,在闽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丘鳞、丘方叔侄幼时在五老峰下结庐读书,后皆中进士。丘氏后裔为彰先祖,把他们的读书处建成书院,称“丘氏书院”。元至正年间,沈得卫在灵芝峰下的西北麓,建“樵唱山房”,明李庆在五老峰下西侧建“修竹书院”。明万历年间,隐士谢浚在灵芝峰下建“东山草堂”,清乾隆丙寅(1746)夏,县令秦士望,在一线天口下方,主持兴建“五贤书院”,内具五贤堂、正谊堂、达观亭、泽物泉、睇石馆、梯月楼、凝碧山房、魁星阁、止窝、最深处等20景。秦士望为书院大门撰楹联:“渡大海而来舟车所至耳目所经到此林泉殊觉标新领异;登东山之上风月为朋烟霞为友入斯佳境俨然脱俗超凡”,一联道出冠豸景致的神韵。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
1098 /1503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6
冠豸山,位于连城县城东郊,距城区1公里,宋称“东田石”。元称“莲峰山”。明代名儒黄公甫,在滴珠岩上题刻字高2米、刚劲有力的“冠廌 ”二字(廌为豸的古体字)。相传獬豸为古时灵兽,能辨曲直,遇恶人则以角触之,旧时执法官之帽即为“獬豸冠”,由于豸冠的含义正好符合历代连城人民祈盼执法无私、公正廉明盛世到来的愿望,于是莲峰山渐次淡忘,冠豸山成了正名。 正面登山,上百余级缓坡,有一株枝干遒劲的百年老松挺立岗阜,为迎客松。再登逶迤山路,两侧岩壁峭立,中通一峡谷,流泉淙淙,为“苍玉峡”,过峡,登阶300余米,路边岩上设一座四廊柱盖顶凉亭供游人歇足,曰“松风亭”。逶迤再登百余米,为“半云亭”。与亭紧相连,峭壁上开凿十几步磴道,垂直如梯,人需攀援附壁而上,称“丹梯云栈”。由此过云峰堑门,曲折前行,抵达滴珠岩,此岩高壁峭立,荟萃全山摩崖石刻精品。前行即为“凝碧山房”,依崖构筑成方形框架式双层高楼,柱梁窗棂雕饰古朴,色彩艳丽,屋面琉璃碧瓦,飞檐翘角,古雅壮观。凝碧山房楼北高阜为“仰云亭”。 冠豸山顶为主峰灵芝峰与五老峰。灵芝峰相对高度为660.8米,是冠豸山最高主峰,形似一朵千年灵芝,故有此名。其西南向为五老峰,登崎岖险道,上峰顶平坦开阔,可容数百人。伫立峰顶,往西眺望,城郭隐约,村落点点,千顷平畴,绿浪起伏。往东放眼,层峦叠嶂,如海浪涌来。五老峰与灵芝峰之间有一天然裂隙,游人到此,翘首青天一线,两壁夹立,峭拔千仞,直接霄汉,称“一线天”。一线天口有方井“金字泉”,其水清甜,为煮茶上品。自一线天向东行,经蚁蚣路,可达“寿星峦”,此峦活脱一个头颅浑圆,弯腰行进的老人。扶栏而上,峦顶有长寿亭。亭之南面峭壁上有罗丹的“人长寿”巨幅摩崖石刻,峦、亭、字互为烘衬。从寿星峦下奇险天梯,穿过浓荫蔽日的山谷,眼前突现一冲天石柱,相对高度54.1米,巍然挺立于深谷,古人称“照天烛”。因颇具阳刚之气,现人称“生命之根”。与照天烛毗邻,数块形态各异、体积巨大的崩塌岩石互相堆叠架构,形成内部秀石林立、幽深且阔卓的洞穴,称“莲花洞”。内有古桌石凳,清泉自岩壁石隙涌出,潺潺流入一池。炎夏凉风习习,寒冬温暖如春。出莲花洞口,可见五块与山体相连的岩石,称“五姐妹石”。灵芝峰侧有一处由崩塌岩石叠垒而成呈三角形约10平方米的岩洞,名“雪洞”,这里凉风习习,十分清爽,岩壁上白斑点点,像飘洒的雪花。 由寿星峦南行,有一山包形似鲤鱼,其背脊上凿300多级石阶,陡峭如梯,称“鲤鱼背”,是通“石门湖”必经之路。走下鲤鱼背,穿过大峡谷,有座歇憩凉亭,为“必达亭”。其西侧攀登200余级的天梯般垂直的石阶方能到达峰顶,名为“揽月峰”。峰下有一条大峡谷,长着一丛丛、一簇簇的香桄榔,称“桄榔谷”。其叶片交错,将阳光分割成斑斑点点光怪陆离的美丽图案。它的茂密根系使地上的沙质路变成一条软绵绵、颤悠悠的“棉花路”。一泓山泉经桃榔谷流向谷口,滴水穿石造就两潭,蓄成两注翡翠之液,水流一波三折,称“三叠潭”。过三叠潭可到石门湖的水上码头“香兰亭”。 冠豸山的人文以书院著称。书院建于宋、明、清者居多。“仰止亭”,位于灵芝峰下西侧,为文亨罗氏太郎于宋太宗淳化年间兴建,是一个三层圆状八角亭书斋。南宋建炎二年至绍兴元年(1128—1131)的4年间,福建四大理学家之一的罗从彦到此讲学,在闽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丘鳞、丘方叔侄幼时在五老峰下结庐读书,后皆中进士。丘氏后裔为彰先祖,把他们的读书处建成书院,称“丘氏书院”。元至正年间,沈得卫在灵芝峰下的西北麓,建“樵唱山房”,明李庆在五老峰下西侧建“修竹书院”。明万历年间,隐士谢浚在灵芝峰下建“东山草堂”,清乾隆丙寅(1746)夏,县令秦士望,在一线天口下方,主持兴建“五贤书院”,内具五贤堂、正谊堂、达观亭、泽物泉、睇石馆、梯月楼、凝碧山房、魁星阁、止窝、最深处等20景。秦士望为书院大门撰楹联:“渡大海而来舟车所至耳目所经到此林泉殊觉标新领异;登东山之上风月为朋烟霞为友入斯佳境俨然脱俗超凡”,一联道出冠豸景致的神韵。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
            
选择视频:
            
选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