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从公元713年修建到公元803年,历时90年,历经三代建造者,四位皇帝。大佛坐像通高71米,头顶上有1051个发髻,额头宽度为10米,鼻子长 5.6米;颈高3米,肩宽28米,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

         佛像建造的发起人是海通禅师。海通是贵州人,在凌云山结茅修行。他看到三江水肆虐,常发生船毁人亡的悲剧,于是立志开凿大佛,欲仰仗佛法,减煞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遍行大江南北、两湖淮海等地,筹集人力财力,于公元713年,动工开凿。当时弥勒佛像作为武周时期广泛流传的佛像代表,自然成为海通造像的首选。当大佛头、胸初具雏形,海通就圆寂了,大佛工程第一次停工。

         公元740年至公元746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出俸银20万两主持大佛续修,同时唐玄宗颁布“诏赐麻盐之税,实资修营”,支持大佛修造。当佛像开凿至膝盖部位时,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工程因耗资巨大而再次停工。

         直到40年后,也就是公元789年至公元803年的15年里,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俸银50万两,完成了大佛膝盖以下的雕刻,包括莲花座和礼佛平台。他还开凿了大佛左右外壁高18米的两龛力士造像和大佛右侧岩畔上的摩崖《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石碑,同时修建了大佛阁,使得大佛“趺足成形,莲花出水,如自天降,如从地涌”,终于在公元803年(唐贞元十九年)全部完工。

         乐山大佛开凿于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红砂岩上,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依旧保持着雍容的盛唐风貌,除了历代的维护,还得力于大佛本体设计巧妙的排水通风系统。首先,大佛的发髻在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分别有三条排水沟,有效减免了雨水对大佛面部的直接冲刷,同时,大佛的衣纹线条也是隐蔽的排水沟。其次,在大佛的耳朵和肩膀背后凿有通风洞穴,有效缓解了岩体渗水对佛身的侵蚀。最后,大佛阁的覆盖也对大佛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大佛阁存世四百多年,于宋元之际损毁,今天我们看到的乐山大佛已曝露在天地间800余年。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




33




            

选择视频:





            

选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