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君山岛
        岳阳楼矗立于岳阳市古西门城头,临洞庭,吞长江,气势雄伟,其前身为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鲁肃的阅兵楼,距今已有近1800年历史。它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其中唯一保持着清代原构的史迹,因其建造年代之早、自然风光之秀、建筑工艺之巧、词章歌赋之佳而闻名,明李东阳《书岳阳楼图后》称:“江汉间多层楼杰阁,而岳阳为最。

         岳阳楼兴于唐,盛于宋,传承至今历经了由军事楼—城门楼—观赏楼的演变。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自唐始,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雅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其中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等皆为千古绝唱。但岳阳楼真正名闻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之后。滕子京于庆历四年(1044年)被贬为岳州知州,他认为“天下郡,非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遂于庆历五年,开始重建岳阳楼,一年后落成。他写下《与范经略求记书》连同一幅《洞庭秋晚图》一同送往在河南邓州戍边的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范仲淹由此写下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它全文360余字,字字珠玑,文情并茂,语气铿锵,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文中先忧后乐的核心思想流传至今。从此楼以文名、文以楼传,文楼并重于天下。

         岁月沧桑,岳阳楼数遭水患兵燹,屡圮屡修,有史可查的就达30余次,最近的一次大修为1984年落架大修,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它坐东朝西,构造古朴端庄,气势恢宏凝重,楼高19.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式纯木结构。整座楼由四根直径46厘米的楠木金柱、12根木廊柱和24根木檐柱支撑,柱上架梁,梁上立柱,全部采用插榫法构造。三层楼中,设置、装饰、图案风格各异,特显风姿。



湖南省岳阳市




39




            

选择视频:





            

选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