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门景区

盘门景区
盘门景区
盘门景区
盘门景区
盘门景区
盘门景区
        盘门作为苏州古城的八门之一,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因刻有木作蟠龙置于城门之上,以镇慑越国,故称“蟠门”。后因水流萦回交错,改称“盘门”。现存城门为元代遗构,城楼为1986年初夏重建。盘门是我国现存较典型较完整的水陆并列的古城门,由两道水关、两道陆门和瓮城、城楼和两侧城垣组合而成,陆城门分内外二重,二门之间设有“瓮城”,既可藏兵,又可围敌;水城门和陆城门紧相毗连,亦分内外二重,两门之间还有暗道可通城楼。水陆城门均设有巨大的闸门,古代用盘车提升或关闭,可控制往来行人与船只,便于设防守城。

        盘门的水城门傍南,陆城门依北,互相错列配置,平面呈曲尺形。两道陆门都朝东,一道门很小,偏北,第二道门很大,偏南,两门不在一条直线上,如果你站在第一道门口,看不到第二道门,起到隐蔽的作用。两道城门之间,是一个方形的瓮城,古时候,守城的将士将敌人引诱到瓮城内后,把前后两道门同时放下,敌人就成了瓮中之鳖,束手就擒。在第二道门上还开有一个“品”字型的小口,这是伍子胥为了防止敌人用火攻烧门而设计的,这是我国较早的消防设施。在第二道门上,建有城楼,在古代是供望御敌之用的,古称戍楼,元朝时,意大利旅游家马可·波罗曾在他的传记中提到过登楼望景,到此一游,并称苏州和意大利的威尼斯一样美丽,“东方威尼斯”由此得名。在盘门城楼的东檐下,悬挂着江苏古典园林较大的一块匾,四个大字“水陆萦廻”是苏州籍著名书法家顾廷龙老先生报题。两侧抱柱对是苏州著名书法家王西野所撰的:“古吴城阙川原壮,旧国干戈战伐多”。城楼的西檐下,悬挂着北京著名书法家王遽常所写的匾额:“吴中锁钥”。两侧抱柱对是“水接帆墙山分紫翠,桥通吴地市列珠玑”。这些匾额对联,描述了吴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盘门独具的内涵在于水,据史料载:盘门水城门是中国水兵的发源地之一,春秋时期,吴国有庞大的水军,据记载吴国攻打其它各国的水军都是从盘门出发的。水城门傍南,两重城门,一条朝东南方向的河道穿城门和运河相连通,起到缓解水流的作用。两个水门之间有一个长方形的水瓮城,进出的船只行到水瓮城中,两道闸门放下,船只被关其中,不能进退,古代,守城士兵就从水瓮城的洞穴式石通道下去检查,发现问题,马上可以现场处理,所以,其功能相当于海关的作用。水城门还有防洪和泄洪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水闸的作用,所以也可以算是我国较早的水利设施。盘门的水城门在苏州的历史地位很高,苏州市的市徽就是以盘门水城门作为标记的。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




6




            

选择视频:





            

选择图片: